工程物探

敦煌:地球物理方法在地熱勘查中的應用

地大熱能工程物探目前,地熱作為用途廣泛的綜合性礦產資源和潛力巨大的清潔能源,其勘探開發(fā)利用日益升溫。地熱勘探的目標是建立熱構造模型、流體流動模型和貯集構造模型。為了查明貯集熱水的場所、熱水溫度、壓力及性質和貯集層供給的熱水量,最終構建以下模型來達到地熱勘查的目的:


(1) 熱構造模型:熱源位置和種類(包括火山分布、火山活動史和巖漿活動)、地下溫度分布;

(2) 流體流動模型:地下流體流動構造(各地層、斷裂透水情況)、流體性質;

(3)貯集構造:貯集層的種類、位置、形狀(包括基巖構造、斷裂構造、多孔質裂隙巖體分布構造、火山巖分布)。


區(qū)域地質熱儲情況

研究區(qū)位于敦煌市城區(qū)至鳴沙山一帶,構造位置屬敦煌盆地五墩深凹西南邊部,區(qū)內地層由新至老,主要有第四系(Q)、新近系(N)、中生界侏羅系(J)、太古宇—古元古界敦煌巖群(Ar Pt D)。第四系(Q)為一套河湖相松散沉積物,無膠結,據(jù)鉆孔揭露,敦煌盆地南邊緣厚度250~300m,水溫17℃~23℃,地溫梯度1.5℃~2.0℃/100m,為良好蓋層;

新近系(N)為一套濱海相碎屑巖沉積,地表無出露,據(jù)鉆孔揭露,敦煌盆地底部第四系地層之下普遍伏有新近系地層,厚度300m左右,巖性主要為淺桔紅色泥質砂巖、泥質粉砂巖和泥質砂礫巖等,為第一熱儲層,在一定條件下起到蓋層作用,熱儲具有孔隙度大、滲透率高、水量較大的特點,但水溫較低,為主要的熱儲層;中生界侏羅系(J)為一套淺海相碎屑巖夾灰?guī)r和火山巖沉積,地表無出露,據(jù)太陽溫泉酒店地熱井揭露,厚度大于1400m,下伏于新近系之下,巖性主要有上統(tǒng)粉細砂巖、泥質粉砂巖、礫巖和中下統(tǒng)粉細砂巖、礫巖、泥巖、粉砂巖,為第二熱儲層;

太古宇—古元古界敦煌巖群(Ar Pt D)為一套中深變質碎屑巖夾大理巖及多層中基性火山巖,厚度大于2882m。分布于研究區(qū)南側三危山一帶,地層呈近東西向展布,亦是敦煌盆地基底的組成部分。巖性特征為一套深變質的雜巖,主要巖性有片麻巖、斜長角閃巖、透輝石巖、石英片巖、大理巖和黑云母石英片巖等,推斷為第三熱儲層,水量極貧乏,以干熱巖為主。


地球物理方法選擇依據(jù)

研究區(qū)地熱資源類型上屬于中低溫沉積盆地型,地熱田常沿大型導熱構造呈帶狀分布。這些構造及其所控制的地層結構在深部區(qū)域往往比較復雜,綜合利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來研究同一對象能更好地接近實際,獲得對地下構造更全面的認識。


根據(jù)收集到的以往測井資料,新近系地層電阻率值為5~50Ω·m,并且電阻率值主要出于40Ω·m以下,電性特征為穩(wěn)定的低阻值,侏羅系地層相對新近系地層顯著升高,在有測井數(shù)據(jù)地段顯示電阻率值為50~130Ω·m,電性特征為變化范圍較大的中低阻值,詳見表1。


敦煌:地球物理方法在地熱勘查中的應用-工程物探-地大熱能

表1 電性參數(shù)統(tǒng)計表



在運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、磁法測量和土壤氡濃度測量對研究區(qū)地熱進行綜合勘查后,綜合地球物理成果資料,利用Encom PA對研究區(qū)可控源反演剖面和化磁極異常進行三維展示,。由三維展示圖可以看出,由磁法推斷的斷裂F1和F2的深部延伸情況可由可控源反演剖面確定,斷裂呈北西走向,F(xiàn)1斷裂傾向往南逐漸變緩,F(xiàn)2為近垂直斷裂,F(xiàn)1和F2斷裂控制了局部構造的發(fā)育,在斷裂兩側,存在A區(qū)和B區(qū)兩處高磁異常,推測A區(qū)為侵入巖引起,B區(qū)與結晶基底隆起有關,因此可以推測夾于其間的新近系地層為地熱資源有利區(qū)域。


通過對地熱研究區(qū)進行綜合地球物理研究,獲得以下結論:

(1)通過對所收集的各種資料及多種物探方法數(shù)據(jù)進行分析處理,建立了區(qū)內地球物理資料—地質資料推斷解釋依據(jù)。綜合推斷解釋了F1、F2、F3三條隱伏斷裂構造。

(2)經過反演處理,并結合地質、鉆探、物探、測井等資料綜合分析,推斷出了第四系底板埋深、第三系底板埋深。


敦煌:地球物理方法在地熱勘查中的應用-工程物探-地大熱能

研究區(qū)地球物理三維成果圖



(3)綜合分析可控源反演剖面、磁異常邊界識別結果和氡濃度異常,并進行三維結果展示,F(xiàn)1斷裂傾向往南逐漸變緩,F(xiàn)2為近垂直斷裂,斷裂呈北西走向,F(xiàn)1和F2斷裂控制了局部構造的發(fā)育,是良好的熱水運移通道,在斷裂兩側,A區(qū)侵入巖與B區(qū)結晶基底隆起為地熱提供了良好的儲存環(huán)境,因此可以推測夾于其間的新近系地層為地熱資源有利區(qū)域。